昨天读柳萌先生的文章《怪“舌尖”还是怪“菜盘”》(2013年2月4日《人民日报》),其所说“用舌尖比喻吃喝,不准确不实际,仅仅是文学上的形象化而已”,让我有所感悟。
在柳萌先生看来,“餐饮浪费的源头,并非完全在‘舌尖’(顾客),主要还是在‘菜盘’(餐馆)”。这个有一定道理。昨天我恰好在饭店就餐,菜盘很大,上的菜几个人吃不了,吃毕,我特别叮嘱将“剩菜打包”。这顿饭若是用公款埋单,估计又得有一大堆剩饭菜被倒进泔水桶。
我记得,上学的时候,同学们每天也要倒掉大量剩饭剩菜,但不少同学也不愿浪费。后来,食堂采纳大家的建议,将馒头由二两一个改为一两一个,菜可以半份购买。这样,剩饭菜的情况就少多了。
我偶尔出差,吃会议餐,除有时早餐吃自助外,中餐和晚餐都是吃标准,而标准往往定得很高,一桌子菜根本吃不了,又不能“打包”,这时候我想不浪费都难。
这么来看,将餐饮的浪费归为“舌尖”,的确是不合理。不过,说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在我看来,也并不像柳萌先生所说,“仅仅是文学上的形象化”,这是因为许多浪费确由“舌尖”而起。
比如,某公职人员,喜欢喝酒,常常利用手中所握小权,逼前去办事的群众请客。此人有个特点,中午喝了晚上必喝。为了不得罪他,有些人只得“自愿”请客,为了让其满意,请客的档次还挺高;为了让其觉得“够意思”,上的菜多得吃不了。
再比如,某人在一单位是“一支笔”,其喜欢吃“鲜”,听说哪里开了一家有特色的饭店,便要去尝尝,有时为了吃顿饭,能开车跑出去上百公里。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他经常找理由请客,或者和“兄弟单位”搞互请。
热衷于吃请,“酒杯一端政策放宽”,属于作风不良;用公款搞大吃大喝,标准随意定,属于财务漏洞。因为作风和制度本身存在问题,导致的“舌尖上的浪费”是惊人的。有些酒店别看生意特别红火,可如果遏制住了浪费公款的“舌尖”,那其门前定会“车马稀”,其营业额也会大大减少。
为了减少餐桌上的浪费,酒店改变经营方式是必要的,如推出半份菜;各种活动改变就餐形式是必要的,如吃自助,但抓作风、堵漏洞,才是主要的。过去,每逢出差,也不是“背着锅”,怎么就没有大吃大喝?很显然,浪费发生在“舌尖”上,问题还是出在制度上。
“光盘”行动:拒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
来源:兰州晨报作者:邱瑾玉
适量选择食物,响应“光盘”行动。
本报记者党运 摄有些餐馆提供半份菜,颇受欢迎。
临近春节,“吃喝”这个中国人节日生活中最大的主题突然被放在舆论的“放大镜”下审视。反对浪费,这场自上而下的整治让曾经无所忌惮的公务宴请不得不收敛,同时,这股反对浪费的清新之风也吹向了普通市民阶层的餐桌。据了解,目前兰州市颇具规模的餐厅就有3000多家,如果按平均每天一个饭店节约80公斤剩菜计算,全兰州市一天就要节约24万公斤饭菜。按照一个三口之家每天用菜1公斤计算,节约的饭菜可供72万人吃一天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做到“文明用餐,节俭惜福”,“倡导节约,不剩饭菜”,“合理点餐,抵制浪费”,形成餐桌文明显得尤其重要。
文章来源:《新作文》 网址: http://www.xzw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0821/387.html
上一篇:《新作文(语文教学研究)》是什么级别刊物?能评
下一篇: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官网线上参赛流程指南